四年前,我(新經濟100人創始人李志剛)曾談到,鄉鎮是中國商業的終點。因為現在中國的農村里,大多是消費能力較弱的老人和小孩,年輕人搬到了鎮上或進城務工。
農村難以留住年輕人,與原有的農業生產模式經濟收益較低有關。
到城里打短工,辛苦一點一天就能掙兩三百元。而如果種植水稻,假設1畝土地產1000斤,需要持續勞作3、4個月,扣除肥料、種子等成本,不算人工,毛利大概也是兩三百元。所以如果種植面積有限,其收益遠不如進城務工。
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,2019年農村適齡勞動力人口數量為3.13億人,占農村常住人口的比重為56.8%,低于城鎮79.5%的水平。勞動力從農業逃離,涌入服務業,我們預計未來中國真正的農業人口最多占比10%。
勞動力逃離,使農村土地撂荒現象嚴重。根據《中國山區耕地撂荒程度及空間分布》,從1990年到2017年,中國自然村減少了132.4萬個,占比35%。江西和重慶的撂荒率最高,已分別達到34.03%、32.49%。
但同時,農業是國家穩定發展的根基。2月底,農業生產的重要性被再次強調。國家必須保證糧食安全,保證即使發生重大意外,糧食的供應也足夠充分。
另外,隨著生活水平的升高,城市中產階級群體越來越大,大家對優質、安全、性價比高的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。
所以,一面是國家對供給的要求、消費者日益變高的農產品需求,另一面是農村勞動力的流失和土地的閑置。農業供需矛盾倒逼農業必須向規模化發展。
農業規模化發展的基礎在于土地產權的集體流轉。2016年,國家出臺政策落實「三權分置」,農戶和集體可以把承包權打包,賣給經營大戶。
那時我們預測,隨著土地產權問題的進一步解決和各設施布局的加深,農業將會在2020后迎來最佳創業時期。現在,這個進入農業的時機到來了。
隨著產權制度改革的明確,社會資本向農村進行投資也是大勢所趨。3月初,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發布通知,指出要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。更多資本將會圍繞農業,發掘農產品上下游關聯的投資機會。
前幾年已有創業者和資本開始在農業領域試水。相關創業里最火熱的賽道是下游渠道。因為下游的生意更符合多數互聯網創業者的基因,各種農產品B2B、生鮮電商等層出不窮。
2015年12月,我和黃崢見面時就此展開過討論。我認為99%生鮮電商會死,因為上游農產品供應難以規模化,利潤不高。而他認為供應可以通過小規模點對點完成,小眾農戶即使只有三五畝地也可以參與供應。
4年多過去了,我們都沒有錯,規模化還未實現的情況下,99%生鮮電商確實舉步維艱,拼多多是那活下來的1%。
但重復拼多多已無意義,農業創業者應該多將目光投向產業的上游,控制上游是農業創業的核心。
消費互聯網的聚集效應,使消費者需求可規模化,創業公司有了控制上游生產的契機。當創業公司掌控了上游生產,實現了規模化種植和養殖,是否自建渠道只是個選擇問題。單純的渠道公司及物流等相關服務公司,價值都有限。
中國上游的農產品大都是農戶分散式生產,每家種幾十畝,因此農產品更多是地域品牌,比如煙臺蘋果,贛南臍橙等等,難以產生大型產品品牌。
農業要做成大品牌,第一個難點是要有好的產品,并且將其標準化。如果你的產品有的一個一斤,有的一個二兩,肯定難以做品牌。必須保證產品的標準在一個小范圍內波動。
第二個,也是最關鍵的難點,是必須保證供給的規模化。工業容易做品牌,因為開動工業生產線,直接找到原料,就可以做工業品牌。而農業品牌,比如禇橙,如果最多只有3000畝地的產量,產能跟不上,品牌就難以快速發展。
供給穩定才會有大品牌。一個品牌的打造,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,如果產能不足,那一切就白費了。
農產品品牌商,未來會采用自營+加盟的形式,即建自營基地,建立標準化,再讓農戶加盟,保證供給充足。規模化生產和經營的實現,為農產品品牌的誕生創造了條件。
我以前跟網易農業的總裁蕢鶯春討論過,網易已經這樣做了。其實新奇士也是這樣,供應者分屬不同地域不同農場,品牌公司向生產者定制,并對水果的直徑大小、酸甜度等進行標準化嚴格限制,通過篩選的產品都叫新奇士。
農產品品牌化發展的過程是一個農業產業鏈整體升級的過程。
農產品加工是品牌化發展的重要抓手。根據新思界農業數據,我國農產品加工行業整體呈現設備落后、管理水平低、技術含量低的狀況,規模以下企業數量占比達到80%以上。隨著農產品品牌的發展,農產品加工產業也將升級。
粗加工只能掙一點加工費,如果進行精深加工就要切入品牌。中國在湯圓、水餃、面條等品類,有加工程序簡單,附加價值有限的品牌,而優質的精深加工的品牌幾乎還沒有出現。農產品不僅是食物原料,也是大量保健品、日用品等的原料,空間無可限量。
隨著農業規模化的實現,一定會出現更多的精深加工企業,為品牌提供海量、優質、標準化的供給。
農產品品牌化發展,也會加速訂單式農業的普及,從而解決農產品供銷難以匹配的問題。
2015年,我去湖北公安縣調研時了解到,因為前一年葡萄很貴很好賣,當地一個縣立馬種了6萬畝葡萄,結果等葡萄一上市,價格暴跌。
農產品銷售最大的問題是供需無法精準匹配。因為生產者都是小眾、分散式的種植養殖戶,很難統計,不像工業品的生產可以預期、可以規劃。
雖然有供銷大數據采集公司試圖解決這個問題,但中國太大,想要精準地掌握這么多土地生產和市場需求的信息,還是很有難度。
我從2011年開始關注農業的C2M模式。那時,北京周邊也有C2M的公司,包地種無公害蔬菜,價格貴,產量也非常有限。那幾年,不管是某電商平臺CEO在內的好多創業者,還是農業生產地,比如產獼猴桃的蒲江,都嘗試過訂單農業的方式。
但當時訂單農業沒有成功,因為規模化難以實現,利潤太低。
而現在,訂單農業的發展迎來了契機。包括農產品品牌商在內的創業公司,可以鏈接海量用戶需求,并根據對需求量的評估,提前跟種植大戶或者生產企業下定量的大規模訂單。
生產方根據訂單進行有計劃的規模生產,這不僅能夠提供保質保量的供給,或許還能比大數據預測更直接地解決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。
做成一個成功的品牌,需要同時兼備生產能力、標準化管理能力、品牌打造能力,這對于農產品尤其困難。但我相信隨著農業的規模化,中國人對生活品質要求的上升,對健康食品需求的上升,對品牌信任的上升,中國農產品一定會出現大型品牌。
現在爆發的時機還沒到,因為農產品生產需要周期,產業鏈升級也需要時間。三五年之內可能仍然只會有一些小眾的品牌出現,但是真正大品牌入局的時機已到來。
農業作為基礎產業,除去種植、養殖本身,還有許多相關行業,這些細分市場本身,也都擁有不小的行業規模。在規模化、環保化等趨勢的影響下,許多領域都迎來創業好時機。在此簡單羅列其中一些機會:
農業數據化
農業數據化未來是一個機會,但是單純的數據公司因為用戶付費意愿不強,商業價值有限,規模難以做大。未來肯定會有綜合性的農業大企業,掌握種植的數據、電商的數據、用戶的數據等等。
做農業物聯網的公司,監控土壤、肥料,農藥、蟲害、溫度、濕度等等數據,但不僅僅做數據,而對農作物種植或牲畜養殖提供技術服務。這一類農業技術類公司會有機會,它使農業降本增效。
農機智能化
中國可能跳過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,而直接進入農機智能化時代。比如收割機不僅收割,還要探測數據,分析農田的種植數據、收割數據等等。
相比城市里To C的應用,或許中國面積廣大、人煙稀少的農村,反而是無人駕駛技術更好的場景。智能拖拉機,智能收割機,智能運輸機等,會在中國原野上馳騁。
農機智能化可能還需要5到10年左右,才能真正地落地,但這個領域現在已經可以進入。
設施農業升級
中國從2009年開始成為世界設施農業生產大國,面積和產量位居世界第一。但前期發展注重量變,許多設施太粗糙,只是建個大棚就行了。生產管理者大都是50歲上下的農民,不具備不斷學習新知識的能力。
作為農業數據化智慧化的一個體現,中國的設施農業,也將持續升級。越來越多的大棚里,會持續進行溫度、濕度、土壤監控,設備會自動給予反饋,進行自動灌溉、自動施肥的操作。
有機農業
隨著人們對健康飲食和環境保護的重視,有機農業也存在不少機會。
比如,我國農藥化肥使用量一直處于世界前列,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,疊加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帶來的污染,導致我國土地污染嚴重。據國土資源部數據,2014年我國耕地污染率達19.4%。
長期使用化肥導致土壤板結,這種情況下種植,產量少、品質低,不能滿足客戶對綠色無公害的需求。
污染小、能改善土壤結構、改善水果農產品口味和品質的有機肥料是一個機會。雖然這是農業細分的一個小賽道,但也有3千億。
休閑農業
服務特定人群、圍繞農業的休閑游可能也是一個機會。比如種植基地可以和養老旅居相結合,用戶作為會員,不僅可以享受優質農產品,還可以去生產地的農場、果園、茶莊等住一段時間。
農業雖然創業空間大,但需要深扎農村,甚至扎在農田里,與農民打交道,與許多的創業領域不太一樣。希望創業者們入局前注意這幾點:
首先,農業創業是一個長期的慢活兒,需要打持久戰,所以心態千萬不能浮躁,一定要腳踏實地。雖然創業都苦,但這個行業更苦,要做好長期寂寞的心理準備,要有耐心,能忍耐,有韌勁。
第二,要選準切入的方向。農業是個很大的領域,有很多細分賽道,要選擇適合的切口進入,是最難的。
第三,要尋找志同道合的伙伴。因為這是一個長期的事業,所以創業的伙伴也需要堅信農業的未來發展,熱愛這個領域,也喜歡跟農民打交道。
目前為止,中國農業本身并沒有壟斷性的大公司出現。農業是個太大的市場,許多領域還非常落后和傳統,存在大量升級改造的機會,等待創業者們擇機入局。
內容來源:新經濟100人 ??作者:李志剛